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及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秘書長、立法會議員周小松日前(5日)下午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並提交《勞聯就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書》,就「開源節流、改善財政」、「關顧勞工、加強保障」及「支援市民、提升福祉」三大範疇提出三十項具體政策建議。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下稱:勞聯)今日(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及闡述各項政策倡議細節及內容。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指出,本港2024年全年錄得2.5%經濟增長,失業率又維持較低水平,以及國家經濟穩中向好,因此對本地經濟前景感到樂觀。不過,特區政府過去兩個財政年度錄得赤字,今個年度預計又繼續「見紅」,他認同政府需要加強開源節流力度,管控經常性開支的增長。但他強調,開源措施應以「能者多付」為大原則,讓較富裕人士承擔更多,盡量減輕對一般市民的影響;而節流雖然重要,但不應該影響公共服務及對支援弱勢社群的資源投放。
為確保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勞聯建議政府推出多項開源措施。首先,他建議在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制增加兩級稅階,向豪華私家車徵收更高的稅項。在建議的新稅制下,汽車應課稅價值超過75萬元的首25萬元,稅率將由現行132%增至145%,而剩餘部分則徵收152%稅率;以及開徵「特定奢侈品稅」,凡購置船身長度逾24米的超級遊艇須繳付售價5%的稅款。另外,他補充指,現時部分與基本民生關係性不大的政府服務收費和稅項的稅率,已經多年未有調整。他舉例指,目前入境處部分發出簽證和入境證的服務收費過低,包括發出普通、過境簽證及一次和多次性入境證,收費僅能收回約三成成本,所以勞聯建議政府檢視並提高相關服務收費,新水平應不低於成本的八成。此外,飛機乘客離境稅自2004年1月起至今未有調整,勞聯亦建議將稅款由現時120元調高至180元,預計每年可帶來額外超過8億元的收入。
林振昇又指,教育局最近表示有意檢討專上院校取錄學生時的「本地生」定義,以及擬參考外地相關的學費安排。由於根據目前定義,「本地生」包括透過各項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未成年受養子女,修讀資助大學本科課程可獲學費資助,學費水平僅為非本地生的約四分之一。因考慮到獲批來港人才的經濟條件通常較佳,加上難以確保其子女畢業後必然留港發展,所以勞聯建議政府優化資源運用,引入資助本科學位分層學費制度,向持有受養人簽證的學生收取比其他本地生多50%的學費,調整後的學費仍遠低於向非本地生收取的水平。
在節流方面,林振昇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削減各部門的經常性開支,但不宜以「一刀切」方式執行,建議可由政策局和部門審視內部資源後,各自提出可削減開支水平,交由財政司司長審核和決定不同部門的削減目標。此外,政府預計未來5年基本工務開支每年平均約900億元,勞聯認同當局在工務工程的持續投入,完善各項基建滿足將來的發展需要,並為建造業界提供就業機會,但必須按先後緩急推展,以及持續優化規劃、精簡程序和善用創新技術,壓縮工程成本和縮短建造時間。
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周小松則強調,節流也不應向公務員「開刀」凍薪或減薪,一來憂慮會打擊團隊士氣,也可能對私人市場帶來影響。公務員薪酬調整應按既定機制處理,參考薪酬趨勢調查結果及考慮其他一籃子因素後,客觀和理性地作出調整。他又表示,政府近年擴大輸入外勞,目前已有約6.7萬人獲批來港,應該逐步放慢輸入步伐,全面檢討外勞政策和收緊申請條件。而且,在向外搶人才的同時,也要繼續投放資源協助本地市民就業和加強培訓工作。
周小松續指,目前本港女性和長者的整體勞動參與率較鄰近先進經濟體為低,本港15歲以上女性勞動參與率只有52.3%,而在新加坡的同樣年齡段的女性勞動參與率高達62.8%;另外,香港現時65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是13.7%,日本則是26.1%。他認為只要有政策配套協助,包括完善育兒託兒服務、推動彈性工作制度普及化等,加上提供適當誘因,就能夠進一步推動女性和中高齡人口重投就業。因此,勞聯建議政府推出以下一系列措施,包括將「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恆常化和研究推展至初中級別,減輕更多家長的照顧責任,讓他們有時間和空間外出工作;政府早前推出的「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成效良好,至今吸引近3萬人參加及錄得逾8,000宗成功就業個案,下一步可考慮恆常化和擴展計劃,為完成持續工作18個月或24個月的參加者再額外發放津貼,減少他們再次離開職場的機會。
至於加強培訓方面,周小松建議提升持續進修基金資助至30,000元,並提供誘因鼓勵學員報讀與「八大中心」領域相關或特定技能培訓的指定認可課程,其共付比率可獲減半;另外,由於僱員再培訓局即將改革,包括放寬報讀的學歷限制和增加最少1.5萬個年度總學額等,未來更會肩負起為整體勞動人口提供「技能為本」課程的職責,預計培訓局未來的開支將顯著增加。為避免政府日後要向再培訓基金再注資,勞聯建議政府提升僱員再培訓徵款至600元,以確保擴展再培訓服務後的長遠財政可持續性。
勞聯副主席譚志聰表示,留意到政府各部門推出不同的應用程式,部分投入不少資源開發,但下載次數和使用情況卻未如理想。因此,勞聯建議政府檢視應用程式的開發及運行效益,研究將性質類似的程式整合,以減省維護成本,以及若政府網站已有相關功能,就不應另外再開發新應用程式。另外,他認為香港要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應該多投入更多資源完善低空基建。綜觀不少內地城市正就建設低空基建積極布局,例如深圳去年已訂明目標要在2026年建成1,200個低空起降設施及超過8,000個5G-A基站。所以,勞聯建議政府加快完善低空基礎建設,在北部都會區及河套合作區等大型發展項目,建造低空網絡設施、空中交通監管設施及低空飛行器起降場地等設施。
勞聯副主席譚金蓮指,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制度的重要部分,隨着供款入息上限超過10年未有調整,對於較高收入人士的保障逐漸減少。她強調,目前調整供款入息上限的法定基準,即每月就業收入分佈中的第90個百分位數已達到59,100元,與現時30,000元的上限相差甚遠,故勞聯建議應分階段調整上限,慢慢追回法定基準水平。還有,政府過去曾承諾為低收入僱員和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的安排,期待能夠如期在「積金易」平台全面運作後正式落實。
譚金蓮又表示,為期三年的「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將於今年9月屆滿,過去有逾1千名工傷僱員參加,而大部分康復的參與者都再次重投工作,反映計劃具一定成效。有見及此,勞聯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延長計劃三年,以及擴展至所有行業,讓更多工友能夠受惠。
勞聯副主席儲漢松表示,現時平台工作者往往視為自僱人士,無法獲得基本勞工保障的問題值得關注。勞聯去年曾進行調查,發現23%受訪平台工作者曾遇到工傷,其中有部分人更表示平台公司未有作出任何工傷補償,或者有提供但對金額不滿意。就此,勞聯認為可牽頭與大型保險公司商討,訂立為基層平台工作者而設的工傷補償保險標準,並向平台公司提供經濟誘因如提供額外稅務優惠,來鼓勵平台公司參與投保。
儲漢松又表示,近年公共交通車費持續上升,港鐵去年6月加價3.9%、九巴和城巴在今年1月也分別加價4.3%和7.5%,對於跨區工作的打工仔女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勞聯建議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增加補貼上限至500元及改成兩級制,加強資助長途乘客。在新制度下,計算補貼額的方式為每月實際公共交通開支扣除首400元後,餘額的首800元可獲三分之一的補貼,而其後的餘額可獲二分之一的補貼。估計措施將可惠及超過9萬人,涉及每月額外開支少於1千萬元。
勞聯婦女事務主任、黃大仙區議員劉婉儀表示,本港經濟復甦較預期緩慢,普羅市民同受影響,加上交通費和住宅租金等生活開銷又持續上升,期望政府繼續「派糖」支援市民。因此,勞聯建議繼續寬減2025-26年度首季住宅物業差餉,每戶上限1,000元、寬減2024-25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3,000元,以及向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及在職家庭津貼等計劃的合資格人士額外發放半個月標準金額。
劉婉儀補充指,為減輕市民供養父母的壓力,勞聯亦建議把供養每名60歲或以上父母的免稅額,由現時5萬元提升至6萬元,而供養55歲至59歲父母的免稅額則由2.5萬元提升至3萬元;以及將納稅人投購自願醫保繳付保費的稅務扣減上限由8,000元提升至10,000元,推動更多市民購買自願醫保及選用私營醫療服務,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
勞聯青年事務主任、深水埗區議員陳麗紅指出,自從政府提出檢討「兩元乘車優惠計劃」,不少街坊長者都憂慮會取消或大幅調整計劃,日後難以應付高昂的交通費,或需減少外出遠行。她認為,「兩元乘車優惠」廣受歡迎,更成為鼓勵長者出行、參與社區活動和就業的重要推動力,不應該單純因經濟效益考慮而大幅調整計劃。就此,勞聯建議特區政府繼續保留「兩元乘車優惠計劃」,維持現有受惠對象和車費津貼水平,並優先處理「長車短搭」問題,除了向長者加強宣傳教育以外,應與專營巴士公司商議,落實在更多路線提供分段收費,以及在下車位置加裝拍卡機等優化方案。
陳麗紅又指,關注「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即於今年6月屆滿。該計劃為基層家庭提供資助,以紓緩因長期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至今已惠及逾10萬名住戶。就此,勞聯建議延續「試行計劃」兩年,而由於尚餘撥款仍有26億元,相信未必需要政府再額外撥款;此外,「過渡性房屋住戶特別津貼試驗計劃」也將於今年8月屆滿,但鑑於過渡性房屋在社會有強烈需求和今明兩年有2,700個新單位落成及入伙,勞聯建議同樣將計劃延續兩年,估計總開支約5,000萬元,相信不會對政府帶來重大財政負擔。
其他具體政策倡議參閱附件或掃描以下QR Code參閱《勞聯就2025-26年財政預算案建議書》全文。
二零二五年二月六日
日